从思政教育维度看,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核心不仅是技能提升,更在于精神滋养。国防后备营西柏坡红色研学,正是抓住了这一核心,将革命历史转化为教育资源,将精神传承转化为国防建设的内生动力。

历史场域中的思政浸润
西柏坡作为革命圣地,具有独特的思政教育价值。它不是静态的“纪念馆”,而是动态的“教育场”。国防后备营成员在这里开展红色研学,本质是与历史对话,与精神共鸣。中共中央旧址、七届二中全会会场,这些空间承载的是党的执政初心与奋斗历程。“三大战役”体现的战略智慧,“两个务必”蕴含的政治清醒,是新时代国防后备人才必须具备的素养。当成员面对弹痕累累的老槐树、陈旧的作战地图时,历史与现实会产生强烈交汇。这种交汇带来的,是对“革命精神”的深刻认知,是对“国防责任”的清醒把握。国防后备营西柏坡红色研学的关键,就是让思政教育从“课堂”走向“现场”,从“理论”走向“体验”。
实践中的使命凝练
思政教育不能脱离实践。石碾旁的交流环节,是研学的重要思政载体。成员围绕“革命精神与国防建设”展开讨论,本质是将历史经验与现实任务相结合的思考过程。红色基因如何转化为履职动力?国防职责如何在日常岗位中体现?这些问题的探讨,让“传承革命精神”不再抽象,让“建设国防后备力量”有了具体方向。带队教官强调“终点亦是起点”,传递的是思政教育的延续性——国防建设永远在路上,精神传承永远在路上。国防后备营西柏坡红色研学的意义,就在于通过实践让使命意识扎根,让责任担当内化。
新时代国防教育的思政启示
这场研学对新时代国防教育有何思政启示?它打破了“单向灌输”的传统模式,构建了“沉浸式+实践式”的思政教育路径。历史场景再现让“知”更深刻,互动体验让“情”更真挚,实践锤炼让“行”更坚定。这种模式回应了新时代国防教育的核心需求——如何将“红色基因”转化为国防建设的实际力量?如何让“革命精神”成为后备人才的精神支柱?根据全国国防教育工作会议精神(来源:中国政府网),国防教育需强化实践导向,注重精神引领。国防后备营西柏坡红色研学正是这一要求的生动实践,为新时代国防教育模式创新提供了可借鉴的思政样本。
关键词:±国防后备营红色研学±西柏坡革命精神传承±新时代国防教育模式